巨颚糠虾

Gnathophausia gigas   Willemoes-Suhm
   

  112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成体雌性,标本毁坏,额板顶端和尾节末部失掉,估计体长160mm上下。

体大而粗壮,甲壳柔软,表面光滑。
额板细长,略呈三棱形,背缘和侧缘约具9—11小齿。眼细长,长约为宽的3倍,角膜小,略呈半球形,长约为全部眼长的1/5;宽与眼柄略等。眼柄长,在背面近基部2/5处具1短粗的刺突。
头胸甲相当宽展,侧下缘具1显著的纵脊,并与下缘之间形成1条纵沟,背面后方具3条较短的纵脊。前侧角背面观具2齿,前齿较小,后齿较大;后侧角突出,末端具1短而细尖的刺突。
第1触角柄相当粗壮,内缘具稠密的刚毛,基节长,分别长于两个末节;第2节很短,宽显著大于长;第3节粗大于第2节。触角内鞭短而纤细,长约与头胸甲不相上下;外鞭长而粗壮,长约与体长略等。第2触角鳞片呈片形,不分节,长约为宽的
,内缘具稠密的羽状刚毛;外缘具4—5个大小不规则的齿,末缘齿显著粗壮于其它齿,呈圆锥形。第2触角柄短而纤细,长不足鳞片的1/3,第1节显著短,内末缘突出;第2节稍长于第1节而显著短于第3节;内末缘突出;第3节长而粗大,由基部向末部趋宽。
上唇略呈梨形,长显著大于宽约为宽的
,前缘窄,底部宽,下缘左边具1刺突,右边具短而纤细的刚毛。口器的其它部分与巨额颚糠虾Gnathophausia ingens (Dohrn,1870)相似。
第1胸肢内肢粗短,具叶片状的上肢。第2胸肢内肢粗而长。第3—8胸肢内肢粗壮发达,掌节不分节;指节短小,内缘具1列向末端逐渐增大的刺,其末刺显著粗大;外肢小,基板外缘末角光滑,鞭部由许多小节构成,并具羽状刚毛。
雌性育卵囊由7对育卵板构成,略呈窄长的叶片形,其边缘具稠密的羽状刚毛。
腹部每个腹节的背面均具1—2条显著的横沟;第1—3腹节背甲两侧光滑,第4—6腹节背甲两侧则具小而不显著的齿突,由前向后逐渐显著;第1—5腹节侧甲皆具1齿,第6腹节具2刺。雌性腹肢与雄性相似,皆为双肢,原肢特别粗壮,内外两肢皆由许多小节构成,上具羽状刚毛。第6腹节腹面缺刻底部圆,末部两刺接近愈合,略呈心形。
尾节长而宽阔,侧缘近基部光滑,向末部侧缘刺大小排列成组,在两个较大的刺间约具7—16个较小的刺,尾肢内肢略长于外肢,由基部向末部逐渐趋窄,两缘具排列稠密的羽状刚毛。尾肢外肢较宽阔,由两节构成,基节很长,内缘具羽状刚毛,外缘光滑,末缘具1显著的齿,在齿的内缘具1个显著的刺;末节很短,末端圆形,周围都具羽状刚毛。生活时体呈血红色,固定后为乳白色。
中国海域曾有报道,但国内至今没有采到标本,1♀采自南极半岛西北部海域,1985年2月7日采,水深1200m。

国外分布

本种广分布于大西洋,印度洋,太平洋和南大洋深水区。亚速尔西部,格林兰,百慕大,爱尔兰西部,马德拉,威得角群岛,塞拉勒窝内;揆普坦西部,南乔治王岛。刻革楞和澳大利亚南部之间。白令海,哥伦比亚西岸,巴拿马湾,夏威夷岛,日本,中国海,菲律宾,新赫布里底岛,新喀利多尼亚,新西兰。水深200—7000m。